Notes of One Year's Residence in Takow, Formosa
一位英國女士的打狗記事 (上篇)
BY
Julia (née Grimani) Hughes
(Mrs. Thomas Francis Hughes)
龔飛濤 漢譯
(Mrs. Thomas Francis Hughes)
龔飛濤 漢譯
![]() |
本圖取自 L'il Formose par C. Imbault-Huart 1893 |
譯者前言:
本文摘譯自《Among The Sons of Han - Notes of a six years' residence in various parts of China and Formosa. 1881》ㄧ書。作者 Mrs. Thomas Francis Hughes (許妥瑪夫人),她的本名是 Julia Grimani,1846 (或1848)年出生於愛爾蘭,1872年與任職清國海關的 Thomas F. Hughes 先生結婚。1876年12月至1877年11月,Hughes擔任台灣海關稅務司代理長官,她隨夫駐在打狗(今高雄),成為當地唯一的西洋女性。1881年她將六年的遠東經驗付梓成書,1882年1月26日於倫敦去世,年僅36(或34)。
作者以女性的觀點,描述一百四十年前南臺灣的印象,是有其珍貴之處。因此本人決定譯成漢文,與君同享。當然,當時的時空環境不同,人們的思維觀念亦異。讀者在撫古惜今之餘,可也不必用太嚴厲的眼光來檢視她;畢竟來者將會如何看待我們這一代,殊屬難料。
橫渡海峽
1876年12月5日,我們離開福州,乘著Douglas Lapraik 公司的舒適汽船,經過19小時的航行,抵達廈門。沒想到廈門是那麼美麗 ! 尤其是歐洲人聚居的鼓浪嶼,有許多面向迷人海灣的別墅。而別墅周圍的庭園,還佈滿了奇花異草。我們在那裏度過了愉快的10天,然後向親切的主人道別,登上了清國巡防艦 - 凌風號(Ling-feng的音譯),往打狗(高雄)出發。
凌風號可說是一艘極為靈巧舒適的汽船,可是它的體積不大,馬力也不強,因此一出廈門港,遇上台灣海峽強勁的冬風,立刻招架不住,只好在附近友島(金門?)下錨,避風過夜。第二天,風勢未減,而且看來再24小時也無法成行,只好回航廈門。結果,當天早晨我們又與送行的朋友們重逢了。到了晚上,我們再度登船。翌晨,一睡醒,發覺船在動。原來它已經在海峽裡,奮力破浪前進。傍晚時分,我們抵達澎湖列嶼中的漁翁島(今西嶼),在那裏下錨過夜。
漁翁島燈塔: 曉色微明,我們就已起床、整裝,準備到島上燈塔訪視。船長知道我們計畫要去走個兩小時,但也了解這船必須趕60-70 浬的航程,在天黑之前,到達那狹窄難入的打狗港口才行。他只好用最禮貌的口吻,敦促我們動作要快些。於是大家迅速坐上小艇,朝岸而去。當晨曦的第一道陽光照在身上時,我們已經上岸了。這時全漁村的民眾傾巢而出,圍了過來,要看看難得一見的"洋婆子"...。
往燈塔的小徑,既崎嶇又陡峭,嚴厲的考驗我們的體能和皮鞋的韌度。整座山丘由咕咾石構成,表面粗糙、岩端尖銳,走在上面很不舒服。我們小心翼翼的一步一步往上爬,回首向下瞧,那艘小汽船就像腳下的一個漂亮玩具一樣。
經過一個小時的艱難攀爬,我們終於到達了燈塔。這座新建的燈塔,矗立在光禿的山丘頂上。除了前述的小漁村外,四野無人。迎接我們的守塔人,滿臉愁容。啊!這可憐的傢伙! 對一個歐洲人來說,天下還有那種職業,會比呆在這鳥不生蛋的(barren)清國孤島上守燈塔更悲哀的?!
在查看燈塔設備,並在訪客簿上簽名後,我們開始下山。上午八點,我們已經回到船上。船長立刻下令起碇,沒幾分鐘,船就出航了。這段航程,海象較佳,汽船在陽光下破浪而行,卻沒有令人不悅的晃動。中午過後,我們開始留意台灣的蹤跡。不過,在冬天,從遠處要發現台灣並不容易,因為其內地的高山常為雲層所籠罩著。終於,我們看到了一棵大樹,長在一座荒廢的荷蘭古堡上面(見左圖)。船長警覺到,船來到安平外海了,於是馬上轉向往南。過了三小時,船已經在打狗山(猴山)下的沙洲外擺動著,它正在等待領航員的到來。半小時後,我們登上了陸地。周遭盡是南臺灣所富有的熱帶植被。
台灣南端之旅:
12月某日早晨,我們乘凌風號巡防艦從打狗出發,前往台灣南端的南岬。此時已近聖誕節,但卻仍風和日麗,完全沒有一點寒意。船循南航道,穿過沙洲區,船底與水面下的淺灘磨擦了兩下,引發船體的一些震盪,那種感覺對沒經驗的人來說,很不是滋味。還好,船底碰觸到的是軟沙,而不是硬礁。我們繼續往南行,不久就經過小琉球。這島嶼在蔚藍的大海中,顯得灰暗鬱抑。
登陸琅嶠灣: 船行一直離岸不遠,因此,常常被由岸邊聳起的高山的陰影所罩住。中午時分,我們抵達琅嶠灣(今車城灣)下錨。兩年前(1874年)日軍在此登陸,進行"懲蕃"行動。為此,他們差一點與宗主國的清國鬧翻。後來清國政府採取積極的措施,確立南端地帶的法治,並在琅嶠內陸4-5 哩處設立縣治(今恆春)。我丈夫和一名同事此行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找該縣的長官洽公。因此,他倆旋即下船,而我則留在船上,看小艇隨著波浪起起伏伏,往岸邊漂去。
從甲板上遠眺,此地景色怡人 - 白色的浪頭在陽光下如銀器般地閃耀著;陸地上到處都是熱帶林木;背景則有萬巒叠起。而形狀各異的山頭,更使天際看起來美妙如畫。其中有個山頭,很奇特,有如圓錐體。我想對駛向琅嶠(今車城)的船隻,這山應該是很好的標誌。
下午4 點,我丈夫已經去了3個鐘頭。我和C船長決定乘艇上岸,希望能早一點與他們會合。從汽船上看,前方兩哩的海面似乎沒什麼。可是下海之後,才發現浪潮澎湃。還好,英勇的船長技術精湛,他避過了層層碎浪,讓我們能安全上了沙灘,只是衣裳都濕了。
海灘空無一人,我們邊走邊撿些奇石。不久,就遇上當地人了。他們一看到我的"奇怪"模樣時,幾乎無法自制。這應該是當地人有史以來頭一遭看到洋女人吧! 琅嶠人士顯然對制服、金項鍊是熟悉的,但對西方仕女的衣著及其配件飾物就很陌生了。起先,他們還尊重的保持距離。不一會兒,有兩位女性經不起好奇心的驅使,趨向前來,開始對我做友善卻又仔細的打量。然後,她們用手勢表示,我是位女性姊妹無誤。對此判定,我深感欣慰。接著,我得伸出腳來,因為她們要看我是否也纏足。再來是檢查我的手、頭髮、衣裳...。這時男士們受到兩位女人的鼓舞,也開始對我的同伴C船長產生興趣了。他們使盡種種手勢表情,想了解他的來歷、他的船艦、他何處來、往何處去...。最後大家似乎很滿意,爭著請他抽菸斗。不過,他緊張的婉拒了。他們還要我們跟著走,因為要請我們吃點心。我們一再婉謝,眾人這才興高彩烈的離去。
傍晚已屆,我等待的人還沒回來。我開始有些擔心。因為我丈夫和隨從要通過的地帶是在漢"番"交界上。而走在那裏,人們一定要攜帶武器才安全。隨著夜幕低垂,我的勇氣漸失,開始胡思亂想。而偶而從遠處傳來的槍聲,更讓我忐忑不安。在這緯度上,白天轉變成黑夜是相當快的。一下子,附近的小艇就幾乎看不見了;而向海望去,那一點微弱的火光是唯一能提示汽船位置的指標。忽然,山上亮起火焰,而且迅速蔓延到整片山坡。那種景象雖然壯觀,卻嚇了我一跳。C船長忙解釋說,那是當地人在放火燒山,一來是讓"蠻番"無匿身之處,二來是清出空間,方便放牧牛羊。
就在這時,遠處傳來叫聲,我們的水手立刻發燈號回應。幾分鐘後,很高興看到他們終於回來了,雖然看來疲憊,且喊著腳疼,不過,安然無恙,真是萬幸。我們立刻上了小艇,划向汽船。這時甲板上,石灰燈(lime light)的白光將漆黑的夜空照亮得有如白晝一般。
夜間演習: 我們終於回到船艦上了。晚餐時,旅人們告訴大家在路上的遭遇和對新縣城的印象。飯後,男士們在甲板上抽雪茄菸。我被神秘的請上船橋。當我還沒站好高位,就聽到一聲"預備行動"的號令,馬上全船動員起來,武裝官兵到處跑來跑去,所有艦砲都就待發位置。當我回神過來,已是砲聲隆隆,震耳欲聾。原來,只是一次夜間演習,我這才鬆了一口氣。可是,正當我自忖這下可以有個平安夜了,而水手們也可爬上吊床休息的時候,又聽到宏亮的叫聲: 「後甲板失火啦!」,接著鐘聲大作。於是大家又動起來,且各有司,很快的那假想的火警在制式又精準的步驟下撲滅了。最後,一切歸於平靜。船長保證,該晚不會再有假想敵出現,也不會有假想火警發生了。於是大家互道晚安,回房休息去了。
南岬巡禮: 次日早上,我們啟航前往南岬。船緊貼著海岸而行,因此陸上景色清晰可見。經過一處海岸突出點時,不禁令人引發憂傷之情。這裡正是10或12年前,美國三桅船Rover 號擱淺之處,也是該船船長暨夫人以及船員們被附近冷血兇蕃屠殺的現場。自從那次悲劇之後,情況已有改善。原住民再三被告誡不得再犯,如今已經可以信任,他們不會再傷害歐洲人了。1870年(六年前),我丈夫與兩名隨從,深入這裡的番界時,就已受到當年犯行部落的友善招待。而近來,清國政府在此設立新縣,並配置守軍,更進一步懾服了這些"山地人"。比起前幾年高官不敢光臨此地,如今清國的法律已經大受尊重了。
上午11點,我們在海岸近處下錨。這裡是被南岬遮蔽的一個小灣。山丘由海中聳起,而山上森林密布直至水際。整個海灣就只有一小處有新月型的沙灘。這小沙灘在艷陽下白亮得令人目眩。看來這裡是唯一能登陸的地方了。我們靠近一看,發現此地毫無生機,整個地方像是沉湎於永恆的寂靜中,連一片搖動的樹葉也看不到,就像是從未有人到過似的...。不過,幾分鐘後,突然,白沙灘直後的樹叢一陣騷動,接著一群武裝半裸的番人,從樹林裡躍出。他們很有規矩的圍成半圓形,在沙灘上蹲踞下來。他們是附近部落的領導人物。顯然,有人通知他們,我們即將到來,所以在林中等候。我丈夫立刻帶了三個人上岸去。船長不放心,趕快派出一艘武裝小艇緊跟過去。不過,為了避免刺激原住民,這武裝小艇,僅在水際附近戒備,並沒有著陸。不久,岸上這幾個歐洲人,就被那群"其貌不揚"的土人給團團圍住了。
早先清國海關在這附近購買了一塊地,準備做公共建設之用(應是後來的鵝鑾鼻燈塔)。我丈夫來到此地,就是要巡視這塊地和地上的小屋,以宣示當局對這購置行為的持續關注。言歸正傳,我們在船上,看著那一堆人在海灘上移動,接著就消失於叢林中了。然後,一切又回歸平靜了。我看那白沙灘實在美麗,於是要求上去散步一下。不料,一陣熱帶驟雨,使我的願望成空。
半小時過後不久,很高興看到這群混雜人口回到海邊。而我丈夫等人上船時,個個都被雨淋成落湯雞了。不過,他們還是從沙灘上匆匆的撿回了不少漂亮的貝殼和珊瑚。這趟短暫的南岬之旅,就這樣結束了。船起錨開航,黃昏時分,我們返抵打狗(高雄)。
前金的天主教會
離打狗兩哩處有一個西班牙宣教機構,內有教堂、男童學校、以及神父住所等。它離潟湖(今高雄港)東岸不遠,循一條窄河(今愛河)而上就到。那個地方,方言叫 Tsan-Kin (前金)。從打狗望去,但見那不很高的潔白建築,凸顯於稻田、竹林和民房之中,有如畫般的美麗。
這天下午,豔陽高照,晴空萬里。我們首次乘舟拜訪神父去。想想神父整天只跟漢人在一起,生活一定很寂寞、單調。還好,我們這個小小歐洲社區的住民偶而會拜訪他,還會邀他來我們這裡作客。
舟艇在潟湖裡划行頗為寫意。可是轉入小河後,就得處處小心了,因為這裡有許多蚵棚和淤沙。而這時剛好是低潮,加上舟艇的體積較大,因此遭到不少困難。還好,經過一番碰撞後,終於進入了深水處,而兩旁則是佈滿紅樹林的溼地,一時仿如置身於迷你小森林之中。不一會兒,我們上了岸,踏著小徑的泥濘,朝教堂的方向走去。
olla podrida: 神父是位四十歲左右的健碩"帥哥"。他全身漢服,還留著豬尾大辮子,一副漢人模樣。他很友善的接待我們,其居室雖然擺設簡單,但整理得很潔淨。顯然,神父很高興能有機會跟歐洲同鄉話家常。但,跟我們交談可不容易,因為我們不會講西班牙話,也不懂他多年(原文作16年?,可能溝通有誤。)訓練出來的漢語方言(台語);而他只會一點英語,對法語懂得更少。不過,經過一番東拼西湊再加上一些拉丁語,大家居然也勉強溝通起來。雖然我們這頓 olla podrida (西語: 大雜燴)足以讓吹毛求疵的語言專家目瞪口呆,可是大家在胡言亂語之中卻能相互會意,則趣味無窮。
譯者註: Federico Jiménez 神父,1840年出生,1869年來台,1877年,也就是文中此行的同年病逝,年僅37,真是世事無常!
花園、教堂: 接著,我們去參觀花園。那裏,白色的百合正值盛開,其他則大多乏善可陳。然後神父帶我們去看教堂。它比想像中的還寬敞、完備。不過西班牙風的裝飾顯得單薄不起眼,這或許是因為經費不足的緣故吧。教堂中有一道四呎高的隔牆,將男女信徒分開。他們的入口也各異。
Ching sui 真嫷: 接下來,我們轉到教堂旁,女舍監的房舍參觀,這裡也是初入道修女的訓練場所。年長的舍監,看起來很整潔,她對我們的光臨似乎很高興。主廳就像一般漢人住家一樣,擺著簡單的家俱 - 一張普通的桌子、兩張直背的靠椅、和兩條長板凳。老舍監笑容滿面,一再鞠躬,還不斷地用衣角拂拭著板凳。面對大門的內壁,本是漢人擺放神主牌的地方,現在則以一張簡約的聖約瑟小畫像取代。畫像前有一對蠟燭;兩旁各有一個黑瓶子,大概是特殊場合時用來裝飾或當燭台用的。其中之一看似sherry雪莉空酒瓶(sherry是西班牙原產白葡萄酒),另一瓶則貼有"Bass's Pale Ale"(麥酒)的商標。告別時,我想用一兩句當地話來讚美這房間裡面的擺飾,可是最後能上口的卻只有 "Ching sui"(真嫷)兩字 - "真漂亮"的台語。老舍監聽了不禁大笑起來。我不知道,她是以為我在稱讚她風韻猶存而笑,還是聽我在學說她的語言,感到有趣而笑?! 不管如何,當她邊笑邊送我們到門口時,嘴巴還一直唸著: "Ching sui - ai yah, ching sui" (真嫷 - 噯喲,真嫷!)。我想這大概是她多日以來最好笑的一件事。
譯者註: 嫷,西漢揚雄《方言》: 豔美也,河洛音sui 如"隋"。後嫷簡為媠,北京音遂成"妥"、"唾"、"惰"...
教會學堂: 後來,我們又去參觀男童學堂。從老遠處我們早已聽到孩子們重複的朗誦聲。我們一進堂內,朗誦聲馬上停止。這時,教師挑選一位約9歲的小孩來展示教學成效。這個小頑童拿起一本漢文書,歪斜著小腦袋瓜,當老師指著書中的某一行時,他就好像上緊發條的玩具一樣,立刻以極快速度朗讀出口,可是不久就戞然而止。這時老師再找他較熟悉的另一段,他又好像重上發條似的朗朗上口,直至"發條全鬆"後,才又忽然停下來...。
照顧棄嬰: 神父說有時漢人會把嬰孩硬塞給他。而台灣各地都有相當數目的無辜小生命被遺棄,要不是教會出錢請媬姆照顧,早就全都完了。在地人,當他們由於貧窮或其他原因想棄養孩子時,常將新生兒放置在他或其他教職人員會發現的地方,因為他們知道外國傳教士的慈善本質,孩子一定會受到良好的照顧的。當幼兒受褓姆照顧一段時間後,就會被集中送到台灣府(台南)教會創辦的孤兒院去。
神父的巧克力: 我們離開學堂,回到神父住處,發現主桌已經鋪上雪白的桌布,桌上每個人有一份巧克力、一大杯礦泉水、一盤香脆的烤麵包。說實在的,這次"遠足"已使我胃口大開,我也就不客氣的享用神父的烤麵包片和那超級好吃的巧克力了。
肥鼠進補: 這時,神父講述了一些有關他的信徒的有趣故事。其中一件讓我大長見識 - 之前,我曾聽說中國人喜歡吃貓、狗,還有其他令人噁心的東西,可是我在中國住了三年,卻無法得到證實。我上街時,常常很小心的查看經過的食品店和流動攤販,卻不曾發現有可疑之處。而我的僕人們對我們覺得不潔的動物,也都同感嫌惡。因此,當神父提到下述事實之前,我早已把貓鼠問題拋諸腦後了: 神父說,有一位漢人教徒在大齋節(Lent)的前一天,來請示: 他的小孩病了,是否可以特准小孩吃肉呢? 神父回道:「當然囉,如果小孩病了,給他吃肉,可以增強體力。」焦慮的父親聽了,說: 「那太好了! 我剛抓到一隻肥鼠。給我兒子吃,一定很補。」
日落後的潟湖
臨走時,神父叫僕人採摘許多百合以及其他花卉相贈。我們帶著這一大堆贈品回到舟上。這時已是漲潮,所以回程毫無阻礙,一路順利。今晚,又是令人賞心悅目,足以彌補寂寞的一夜。四周寧靜安逸,潟湖水波不興;而數以千計的螢火蟲在水面上飛舞,不時招來水中魚兒的跳躍追捕。其中有一條大魚,不幸跳進我們的舟裡,船夫們大喜,看來他們的晚餐要加菜了。
而此時,剛日落不久,天空的晚霞燦爛迷人,連岸邊的柔沙也閃耀著暈彩,如此情景,讓人彷如置身仙境。我開始想像 -- 我們,正在美妙的魔湖中游弋,湖水晶瑩剔透皆由水晶化成,而湖岸閃爍的全是最明亮的珍珠....
猴山(打狗山)風光
對初到打狗的人來說,最顯目的景點,就是位於港口北邊圓錐狀的"猴山"(Ape Hill). 外國人稱它為"猴山",因為山中多獼猴。
登猴山難: (1877年)九月某日下午,天氣涼爽,我們決定去爬山。循著潟湖岸邊的小徑,我們來到山路的起點。從這裡開始,可說是舉步維艱,因為整條山徑,尖石密佈。我們一面往上爬,一面忙著推開有刺的荊棘和討厭的大戟 (譯者註: Euphorbia 的乳液對眼、鼻和口腔有刺激性)。有些地方,高草湮沒路徑,我們還得提防蛇類藏身其中。途中還有一巨岩擋道,這巨岩雖然可容山羊轉圜,可是表面粗糙尖銳,攀爬其上,很不是滋味。
經過足足一個小時的奮鬥,真是又熱又累,而且兩腳疼痛。不過,到了這裡,地勢趨於平坦,草青翠而不長,那些有刺的灌木叢也不見了,走在石頭上也不再感到受罪了。
蝶蛾共舞: 其實整個登高過程雖然艱難,但我們也因為邂逅了無數漂亮的蝴蝶和昆蟲而得到補償。蝴蝶的顏色應有盡有,有粉紅、墨黑、淺黃、和斑紅;大飛蛾也披著各色的絨衣 - 有深綠、深紫、和橘黃。牠們在矮樹叢中飛舞,荊棘之間穿梭,彷彿在炫耀自己花俏的衣飾。而當牠們在我身邊停下來時,那股想要出手捕捉的衝動實在令人按耐不住。此外,我還看到一隻金黃色的大蜘蛛,牠織的網直徑有一碼 (0.9公尺) 之寬,當地人說這種蜘蛛具有毒性,遠避為宜。
俯視美景: 不久,我們來到半山腰的寬闊草原上。這裡景觀甚為壯麗,一邊是豐饒的南台灣平原,它好像是一座美麗的花園,向南、向東延伸數十哩直至高遠的中央山脈。平原上,淺綠的是稻田,較深色的是蔗園和其他農作。點綴其間有叢林,還有翠竹環繞的安詳村落。如此景色,從高處看,格外迷人;而往另一邊望去,則夕陽西斜,海浪洶湧,浮光耀金,氣象萬千。這時四周寂靜無聲,只有偶而從遠方傳來野牛的鳴聲,和附近岩上畫眉唱出的悅耳歌聲。加上涼風習習,吹散兩鬢熱氣,更讓人心曠神怡。此情此景,竟與日常在平地的感受有天壤之別!
巧遇獼猴: 正當大家醉心於良辰美景之際,忽然有個暗色的東西出現在附近岩石上,定睛一看,原來是 隻大獼猴。牠大約有12歲小孩的身材,一看到我們,立刻敏捷的落荒而逃,一溜煙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這些猴子在山腳下很罕見。白天牠們喜歡在山頂的峭壁間出沒,有時有好幾百隻在那兒蹦蹦跳跳,牠們大概知道那裏很安全,人類拿牠們沒辦法。不過,在我們的休息的地方(半山腰),是有猴子留下的明顯痕跡,並有動物走過的小徑通到岩間洞穴。這些洞穴大概是牠們的藏身之所。聽說,天黑之後,大群獼猴會偷偷的下山,而農人也抱怨他們的蕃薯園等農作常被弄得亂七八糟。
半途而廢: 時候不早了,我們只好放棄越過草原繼續攀高的念頭。其實再上去,還有很多值得探究的地方。在峰頂有個凹陷的空谷,狀似熄滅的火山口。山頂上有許多貝殼及海洋沉積物,還有珊瑚和石灰石混成的鬆脆岩石(咾咕石)。而這咾咕石更是撒布整個山坡。可見過去,這裡曾經歷過強烈的地殼大震動。而我在來路,已經挖得許多海洋生物 - 如貝類和水母的化石。我想如果有足夠的時間和耐心,任何人都能收集到一大堆這類東西的。只是我們已經沒有時間做進一步研究和調查了。在低緯度的熱帶,一旦太陽下山,天很快就會黑,所以得趕著下山才行。
有"種族偏見"的水牛: 下山下了一大半,前面有一條山澗,而唯一可以渡過的地點,卻被一群兇惡的水牛佔住。這些龐然巨物對當地人雖然溫馴和善,可是看歐洲人顯然很不順眼。牠們面露懼色,站在那兒動也不動。如果加以刺激,牠們是會變得很危險的。我們認識的一些人,就曾經在福州、台灣等地被水牛追得險象環生。現在,我只能站得遠遠的,看我丈夫揮舞著雨傘,設法趕走這群畜牲,可是牠們似乎被激怒了。值此千鈞一髮之際,幸好一個小男孩及時出現,這牧童一聲尖叫,所有的巨獸都乖乖的跑開了。而我們終於可以自由的繼續往下走了。
走調的大合唱、蛻變的蔓生花: 此刻天色即將變暗,山區景象與來時迥然不同,可愛的蝴蝶不再飛舞,金黃色的蜘蛛也已銷匿。而如磨剪刀似的蟬聲充斥耳際,加上山腳下傳來的嘎嘎蛙叫,組成了一場荒腔走板的大合唱。此外,有一種屬旋花科(convolvulus)的蔓生花(牽牛花??) 很漂亮,而且還會蛻變。明明在艷陽下是純白色的,現在黃昏時卻變成了粉紅色,把它一摘下來,則立刻花容失色,變形萎縮。
終於我們克服種種困難,踏實的站在猴山山腳下的平地了,這時夜幕正好垂下。
下接 十九世紀的高雄 (下)
![]() |
打狗英國領事館前 |
1876年12月5日,我們離開福州,乘著Douglas Lapraik 公司的舒適汽船,經過19小時的航行,抵達廈門。沒想到廈門是那麼美麗 ! 尤其是歐洲人聚居的鼓浪嶼,有許多面向迷人海灣的別墅。而別墅周圍的庭園,還佈滿了奇花異草。我們在那裏度過了愉快的10天,然後向親切的主人道別,登上了清國巡防艦 - 凌風號(Ling-feng的音譯),往打狗(高雄)出發。
凌風號可說是一艘極為靈巧舒適的汽船,可是它的體積不大,馬力也不強,因此一出廈門港,遇上台灣海峽強勁的冬風,立刻招架不住,只好在附近友島(金門?)下錨,避風過夜。第二天,風勢未減,而且看來再24小時也無法成行,只好回航廈門。結果,當天早晨我們又與送行的朋友們重逢了。到了晚上,我們再度登船。翌晨,一睡醒,發覺船在動。原來它已經在海峽裡,奮力破浪前進。傍晚時分,我們抵達澎湖列嶼中的漁翁島(今西嶼),在那裏下錨過夜。
漁翁島燈塔: 曉色微明,我們就已起床、整裝,準備到島上燈塔訪視。船長知道我們計畫要去走個兩小時,但也了解這船必須趕60-70 浬的航程,在天黑之前,到達那狹窄難入的打狗港口才行。他只好用最禮貌的口吻,敦促我們動作要快些。於是大家迅速坐上小艇,朝岸而去。當晨曦的第一道陽光照在身上時,我們已經上岸了。這時全漁村的民眾傾巢而出,圍了過來,要看看難得一見的"洋婆子"...。
往燈塔的小徑,既崎嶇又陡峭,嚴厲的考驗我們的體能和皮鞋的韌度。整座山丘由咕咾石構成,表面粗糙、岩端尖銳,走在上面很不舒服。我們小心翼翼的一步一步往上爬,回首向下瞧,那艘小汽船就像腳下的一個漂亮玩具一樣。
![]() |
安平古堡廢墟上的大樹 取自 L'il Formose par C. Imbault-Huart 1893 |
在查看燈塔設備,並在訪客簿上簽名後,我們開始下山。上午八點,我們已經回到船上。船長立刻下令起碇,沒幾分鐘,船就出航了。這段航程,海象較佳,汽船在陽光下破浪而行,卻沒有令人不悅的晃動。中午過後,我們開始留意台灣的蹤跡。不過,在冬天,從遠處要發現台灣並不容易,因為其內地的高山常為雲層所籠罩著。終於,我們看到了一棵大樹,長在一座荒廢的荷蘭古堡上面(見左圖)。船長警覺到,船來到安平外海了,於是馬上轉向往南。過了三小時,船已經在打狗山(猴山)下的沙洲外擺動著,它正在等待領航員的到來。半小時後,我們登上了陸地。周遭盡是南臺灣所富有的熱帶植被。
台灣南端之旅:
12月某日早晨,我們乘凌風號巡防艦從打狗出發,前往台灣南端的南岬。此時已近聖誕節,但卻仍風和日麗,完全沒有一點寒意。船循南航道,穿過沙洲區,船底與水面下的淺灘磨擦了兩下,引發船體的一些震盪,那種感覺對沒經驗的人來說,很不是滋味。還好,船底碰觸到的是軟沙,而不是硬礁。我們繼續往南行,不久就經過小琉球。這島嶼在蔚藍的大海中,顯得灰暗鬱抑。
登陸琅嶠灣: 船行一直離岸不遠,因此,常常被由岸邊聳起的高山的陰影所罩住。中午時分,我們抵達琅嶠灣(今車城灣)下錨。兩年前(1874年)日軍在此登陸,進行"懲蕃"行動。為此,他們差一點與宗主國的清國鬧翻。後來清國政府採取積極的措施,確立南端地帶的法治,並在琅嶠內陸4-5 哩處設立縣治(今恆春)。我丈夫和一名同事此行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找該縣的長官洽公。因此,他倆旋即下船,而我則留在船上,看小艇隨著波浪起起伏伏,往岸邊漂去。
從甲板上遠眺,此地景色怡人 - 白色的浪頭在陽光下如銀器般地閃耀著;陸地上到處都是熱帶林木;背景則有萬巒叠起。而形狀各異的山頭,更使天際看起來美妙如畫。其中有個山頭,很奇特,有如圓錐體。我想對駛向琅嶠(今車城)的船隻,這山應該是很好的標誌。
下午4 點,我丈夫已經去了3個鐘頭。我和C船長決定乘艇上岸,希望能早一點與他們會合。從汽船上看,前方兩哩的海面似乎沒什麼。可是下海之後,才發現浪潮澎湃。還好,英勇的船長技術精湛,他避過了層層碎浪,讓我們能安全上了沙灘,只是衣裳都濕了。
海灘空無一人,我們邊走邊撿些奇石。不久,就遇上當地人了。他們一看到我的"奇怪"模樣時,幾乎無法自制。這應該是當地人有史以來頭一遭看到洋女人吧! 琅嶠人士顯然對制服、金項鍊是熟悉的,但對西方仕女的衣著及其配件飾物就很陌生了。起先,他們還尊重的保持距離。不一會兒,有兩位女性經不起好奇心的驅使,趨向前來,開始對我做友善卻又仔細的打量。然後,她們用手勢表示,我是位女性姊妹無誤。對此判定,我深感欣慰。接著,我得伸出腳來,因為她們要看我是否也纏足。再來是檢查我的手、頭髮、衣裳...。這時男士們受到兩位女人的鼓舞,也開始對我的同伴C船長產生興趣了。他們使盡種種手勢表情,想了解他的來歷、他的船艦、他何處來、往何處去...。最後大家似乎很滿意,爭著請他抽菸斗。不過,他緊張的婉拒了。他們還要我們跟著走,因為要請我們吃點心。我們一再婉謝,眾人這才興高彩烈的離去。
傍晚已屆,我等待的人還沒回來。我開始有些擔心。因為我丈夫和隨從要通過的地帶是在漢"番"交界上。而走在那裏,人們一定要攜帶武器才安全。隨著夜幕低垂,我的勇氣漸失,開始胡思亂想。而偶而從遠處傳來的槍聲,更讓我忐忑不安。在這緯度上,白天轉變成黑夜是相當快的。一下子,附近的小艇就幾乎看不見了;而向海望去,那一點微弱的火光是唯一能提示汽船位置的指標。忽然,山上亮起火焰,而且迅速蔓延到整片山坡。那種景象雖然壯觀,卻嚇了我一跳。C船長忙解釋說,那是當地人在放火燒山,一來是讓"蠻番"無匿身之處,二來是清出空間,方便放牧牛羊。
就在這時,遠處傳來叫聲,我們的水手立刻發燈號回應。幾分鐘後,很高興看到他們終於回來了,雖然看來疲憊,且喊著腳疼,不過,安然無恙,真是萬幸。我們立刻上了小艇,划向汽船。這時甲板上,石灰燈(lime light)的白光將漆黑的夜空照亮得有如白晝一般。
夜間演習: 我們終於回到船艦上了。晚餐時,旅人們告訴大家在路上的遭遇和對新縣城的印象。飯後,男士們在甲板上抽雪茄菸。我被神秘的請上船橋。當我還沒站好高位,就聽到一聲"預備行動"的號令,馬上全船動員起來,武裝官兵到處跑來跑去,所有艦砲都就待發位置。當我回神過來,已是砲聲隆隆,震耳欲聾。原來,只是一次夜間演習,我這才鬆了一口氣。可是,正當我自忖這下可以有個平安夜了,而水手們也可爬上吊床休息的時候,又聽到宏亮的叫聲: 「後甲板失火啦!」,接著鐘聲大作。於是大家又動起來,且各有司,很快的那假想的火警在制式又精準的步驟下撲滅了。最後,一切歸於平靜。船長保證,該晚不會再有假想敵出現,也不會有假想火警發生了。於是大家互道晚安,回房休息去了。
南岬巡禮: 次日早上,我們啟航前往南岬。船緊貼著海岸而行,因此陸上景色清晰可見。經過一處海岸突出點時,不禁令人引發憂傷之情。這裡正是10或12年前,美國三桅船Rover 號擱淺之處,也是該船船長暨夫人以及船員們被附近冷血兇蕃屠殺的現場。自從那次悲劇之後,情況已有改善。原住民再三被告誡不得再犯,如今已經可以信任,他們不會再傷害歐洲人了。1870年(六年前),我丈夫與兩名隨從,深入這裡的番界時,就已受到當年犯行部落的友善招待。而近來,清國政府在此設立新縣,並配置守軍,更進一步懾服了這些"山地人"。比起前幾年高官不敢光臨此地,如今清國的法律已經大受尊重了。
上午11點,我們在海岸近處下錨。這裡是被南岬遮蔽的一個小灣。山丘由海中聳起,而山上森林密布直至水際。整個海灣就只有一小處有新月型的沙灘。這小沙灘在艷陽下白亮得令人目眩。看來這裡是唯一能登陸的地方了。我們靠近一看,發現此地毫無生機,整個地方像是沉湎於永恆的寂靜中,連一片搖動的樹葉也看不到,就像是從未有人到過似的...。不過,幾分鐘後,突然,白沙灘直後的樹叢一陣騷動,接著一群武裝半裸的番人,從樹林裡躍出。他們很有規矩的圍成半圓形,在沙灘上蹲踞下來。他們是附近部落的領導人物。顯然,有人通知他們,我們即將到來,所以在林中等候。我丈夫立刻帶了三個人上岸去。船長不放心,趕快派出一艘武裝小艇緊跟過去。不過,為了避免刺激原住民,這武裝小艇,僅在水際附近戒備,並沒有著陸。不久,岸上這幾個歐洲人,就被那群"其貌不揚"的土人給團團圍住了。
早先清國海關在這附近購買了一塊地,準備做公共建設之用(應是後來的鵝鑾鼻燈塔)。我丈夫來到此地,就是要巡視這塊地和地上的小屋,以宣示當局對這購置行為的持續關注。言歸正傳,我們在船上,看著那一堆人在海灘上移動,接著就消失於叢林中了。然後,一切又回歸平靜了。我看那白沙灘實在美麗,於是要求上去散步一下。不料,一陣熱帶驟雨,使我的願望成空。
半小時過後不久,很高興看到這群混雜人口回到海邊。而我丈夫等人上船時,個個都被雨淋成落湯雞了。不過,他們還是從沙灘上匆匆的撿回了不少漂亮的貝殼和珊瑚。這趟短暫的南岬之旅,就這樣結束了。船起錨開航,黃昏時分,我們返抵打狗(高雄)。
前金的天主教會
![]() |
(愛)河邊的前金天主教堂 取自"L'il Formose" par C. Imbault-Huart 1893 |
這天下午,豔陽高照,晴空萬里。我們首次乘舟拜訪神父去。想想神父整天只跟漢人在一起,生活一定很寂寞、單調。還好,我們這個小小歐洲社區的住民偶而會拜訪他,還會邀他來我們這裡作客。
舟艇在潟湖裡划行頗為寫意。可是轉入小河後,就得處處小心了,因為這裡有許多蚵棚和淤沙。而這時剛好是低潮,加上舟艇的體積較大,因此遭到不少困難。還好,經過一番碰撞後,終於進入了深水處,而兩旁則是佈滿紅樹林的溼地,一時仿如置身於迷你小森林之中。不一會兒,我們上了岸,踏著小徑的泥濘,朝教堂的方向走去。
![]() |
Federico Jiménez 喬賢明 1875-1877主持前金教會 |
譯者註: Federico Jiménez 神父,1840年出生,1869年來台,1877年,也就是文中此行的同年病逝,年僅37,真是世事無常!
花園、教堂: 接著,我們去參觀花園。那裏,白色的百合正值盛開,其他則大多乏善可陳。然後神父帶我們去看教堂。它比想像中的還寬敞、完備。不過西班牙風的裝飾顯得單薄不起眼,這或許是因為經費不足的緣故吧。教堂中有一道四呎高的隔牆,將男女信徒分開。他們的入口也各異。
Ching sui 真嫷: 接下來,我們轉到教堂旁,女舍監的房舍參觀,這裡也是初入道修女的訓練場所。年長的舍監,看起來很整潔,她對我們的光臨似乎很高興。主廳就像一般漢人住家一樣,擺著簡單的家俱 - 一張普通的桌子、兩張直背的靠椅、和兩條長板凳。老舍監笑容滿面,一再鞠躬,還不斷地用衣角拂拭著板凳。面對大門的內壁,本是漢人擺放神主牌的地方,現在則以一張簡約的聖約瑟小畫像取代。畫像前有一對蠟燭;兩旁各有一個黑瓶子,大概是特殊場合時用來裝飾或當燭台用的。其中之一看似sherry雪莉空酒瓶(sherry是西班牙原產白葡萄酒),另一瓶則貼有"Bass's Pale Ale"(麥酒)的商標。告別時,我想用一兩句當地話來讚美這房間裡面的擺飾,可是最後能上口的卻只有 "Ching sui"(真嫷)兩字 - "真漂亮"的台語。老舍監聽了不禁大笑起來。我不知道,她是以為我在稱讚她風韻猶存而笑,還是聽我在學說她的語言,感到有趣而笑?! 不管如何,當她邊笑邊送我們到門口時,嘴巴還一直唸著: "Ching sui - ai yah, ching sui" (真嫷 - 噯喲,真嫷!)。我想這大概是她多日以來最好笑的一件事。
譯者註: 嫷,西漢揚雄《方言》: 豔美也,河洛音sui 如"隋"。後嫷簡為媠,北京音遂成"妥"、"唾"、"惰"...
教會學堂: 後來,我們又去參觀男童學堂。從老遠處我們早已聽到孩子們重複的朗誦聲。我們一進堂內,朗誦聲馬上停止。這時,教師挑選一位約9歲的小孩來展示教學成效。這個小頑童拿起一本漢文書,歪斜著小腦袋瓜,當老師指著書中的某一行時,他就好像上緊發條的玩具一樣,立刻以極快速度朗讀出口,可是不久就戞然而止。這時老師再找他較熟悉的另一段,他又好像重上發條似的朗朗上口,直至"發條全鬆"後,才又忽然停下來...。
![]() |
1930年打狗(原前金)天主教堂改建落成紀念 取自Jose Maria Alvarez 所著 "Formosa Geográfica e Históricamente Considerada" |
神父的巧克力: 我們離開學堂,回到神父住處,發現主桌已經鋪上雪白的桌布,桌上每個人有一份巧克力、一大杯礦泉水、一盤香脆的烤麵包。說實在的,這次"遠足"已使我胃口大開,我也就不客氣的享用神父的烤麵包片和那超級好吃的巧克力了。
肥鼠進補: 這時,神父講述了一些有關他的信徒的有趣故事。其中一件讓我大長見識 - 之前,我曾聽說中國人喜歡吃貓、狗,還有其他令人噁心的東西,可是我在中國住了三年,卻無法得到證實。我上街時,常常很小心的查看經過的食品店和流動攤販,卻不曾發現有可疑之處。而我的僕人們對我們覺得不潔的動物,也都同感嫌惡。因此,當神父提到下述事實之前,我早已把貓鼠問題拋諸腦後了: 神父說,有一位漢人教徒在大齋節(Lent)的前一天,來請示: 他的小孩病了,是否可以特准小孩吃肉呢? 神父回道:「當然囉,如果小孩病了,給他吃肉,可以增強體力。」焦慮的父親聽了,說: 「那太好了! 我剛抓到一隻肥鼠。給我兒子吃,一定很補。」
日落後的潟湖
![]() |
打狗潟湖(今高雄港),遠處左:旗后山 右:猴山
取自竹越與三郎的台灣統治志 1905
|
而此時,剛日落不久,天空的晚霞燦爛迷人,連岸邊的柔沙也閃耀著暈彩,如此情景,讓人彷如置身仙境。我開始想像 -- 我們,正在美妙的魔湖中游弋,湖水晶瑩剔透皆由水晶化成,而湖岸閃爍的全是最明亮的珍珠....
猴山(打狗山)風光
Ape Hill (猴山/打狗山/柴山/壽山) - 譯者2014年攝 |
登猴山難: (1877年)九月某日下午,天氣涼爽,我們決定去爬山。循著潟湖岸邊的小徑,我們來到山路的起點。從這裡開始,可說是舉步維艱,因為整條山徑,尖石密佈。我們一面往上爬,一面忙著推開有刺的荊棘和討厭的大戟 (譯者註: Euphorbia 的乳液對眼、鼻和口腔有刺激性)。有些地方,高草湮沒路徑,我們還得提防蛇類藏身其中。途中還有一巨岩擋道,這巨岩雖然可容山羊轉圜,可是表面粗糙尖銳,攀爬其上,很不是滋味。
經過足足一個小時的奮鬥,真是又熱又累,而且兩腳疼痛。不過,到了這裡,地勢趨於平坦,草青翠而不長,那些有刺的灌木叢也不見了,走在石頭上也不再感到受罪了。
蝶蛾共舞: 其實整個登高過程雖然艱難,但我們也因為邂逅了無數漂亮的蝴蝶和昆蟲而得到補償。蝴蝶的顏色應有盡有,有粉紅、墨黑、淺黃、和斑紅;大飛蛾也披著各色的絨衣 - 有深綠、深紫、和橘黃。牠們在矮樹叢中飛舞,荊棘之間穿梭,彷彿在炫耀自己花俏的衣飾。而當牠們在我身邊停下來時,那股想要出手捕捉的衝動實在令人按耐不住。此外,我還看到一隻金黃色的大蜘蛛,牠織的網直徑有一碼 (0.9公尺) 之寬,當地人說這種蜘蛛具有毒性,遠避為宜。
俯視美景: 不久,我們來到半山腰的寬闊草原上。這裡景觀甚為壯麗,一邊是豐饒的南台灣平原,它好像是一座美麗的花園,向南、向東延伸數十哩直至高遠的中央山脈。平原上,淺綠的是稻田,較深色的是蔗園和其他農作。點綴其間有叢林,還有翠竹環繞的安詳村落。如此景色,從高處看,格外迷人;而往另一邊望去,則夕陽西斜,海浪洶湧,浮光耀金,氣象萬千。這時四周寂靜無聲,只有偶而從遠方傳來野牛的鳴聲,和附近岩上畫眉唱出的悅耳歌聲。加上涼風習習,吹散兩鬢熱氣,更讓人心曠神怡。此情此景,竟與日常在平地的感受有天壤之別!
巧遇獼猴: 正當大家醉心於良辰美景之際,忽然有個暗色的東西出現在附近岩石上,定睛一看,原來是 隻大獼猴。牠大約有12歲小孩的身材,一看到我們,立刻敏捷的落荒而逃,一溜煙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這些猴子在山腳下很罕見。白天牠們喜歡在山頂的峭壁間出沒,有時有好幾百隻在那兒蹦蹦跳跳,牠們大概知道那裏很安全,人類拿牠們沒辦法。不過,在我們的休息的地方(半山腰),是有猴子留下的明顯痕跡,並有動物走過的小徑通到岩間洞穴。這些洞穴大概是牠們的藏身之所。聽說,天黑之後,大群獼猴會偷偷的下山,而農人也抱怨他們的蕃薯園等農作常被弄得亂七八糟。
半途而廢: 時候不早了,我們只好放棄越過草原繼續攀高的念頭。其實再上去,還有很多值得探究的地方。在峰頂有個凹陷的空谷,狀似熄滅的火山口。山頂上有許多貝殼及海洋沉積物,還有珊瑚和石灰石混成的鬆脆岩石(咾咕石)。而這咾咕石更是撒布整個山坡。可見過去,這裡曾經歷過強烈的地殼大震動。而我在來路,已經挖得許多海洋生物 - 如貝類和水母的化石。我想如果有足夠的時間和耐心,任何人都能收集到一大堆這類東西的。只是我們已經沒有時間做進一步研究和調查了。在低緯度的熱帶,一旦太陽下山,天很快就會黑,所以得趕著下山才行。
有"種族偏見"的水牛: 下山下了一大半,前面有一條山澗,而唯一可以渡過的地點,卻被一群兇惡的水牛佔住。這些龐然巨物對當地人雖然溫馴和善,可是看歐洲人顯然很不順眼。牠們面露懼色,站在那兒動也不動。如果加以刺激,牠們是會變得很危險的。我們認識的一些人,就曾經在福州、台灣等地被水牛追得險象環生。現在,我只能站得遠遠的,看我丈夫揮舞著雨傘,設法趕走這群畜牲,可是牠們似乎被激怒了。值此千鈞一髮之際,幸好一個小男孩及時出現,這牧童一聲尖叫,所有的巨獸都乖乖的跑開了。而我們終於可以自由的繼續往下走了。
走調的大合唱、蛻變的蔓生花: 此刻天色即將變暗,山區景象與來時迥然不同,可愛的蝴蝶不再飛舞,金黃色的蜘蛛也已銷匿。而如磨剪刀似的蟬聲充斥耳際,加上山腳下傳來的嘎嘎蛙叫,組成了一場荒腔走板的大合唱。此外,有一種屬旋花科(convolvulus)的蔓生花(牽牛花??) 很漂亮,而且還會蛻變。明明在艷陽下是純白色的,現在黃昏時卻變成了粉紅色,把它一摘下來,則立刻花容失色,變形萎縮。
終於我們克服種種困難,踏實的站在猴山山腳下的平地了,這時夜幕正好垂下。
下接 十九世紀的高雄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