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1日 星期四

"父後七日"的黑傘

黑傘的秘密

2006年,作家劉梓潔用幽默的筆法寫了一篇短文叫"父後七日",描述台灣殯葬禮俗文化的種種,頗獲佳評,且獲得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的散文首獎。幾年後,還拍成同名電影,頗受囑目。

該電影中有一幕,是出殯的時候,往生者的兒子捧著神主牌,女兒則撐著黑雨傘,遮住神主牌,在大晴天下,由引魂幡前導,緩緩而行。劉在原著中,這樣寫到: "你是我...張著黑傘護衛的亡靈..."。其實,那隻黑傘並不是在護衛著亡靈,而是別有寓意。

40多年前,我祖父(阿公)去世。"出山"的時候,我因為是"大孫",所以擔任"捧斗"的任務。"斗"是個木製圓筒,它原是穀物的量器,這時用來放置往生者的神主牌位。"出山"的行列一啟動,我捧著斗踏出屋外,道士清心仔見狀,氣急敗壞的喊道:「卡緊!卡緊!遞黑雨傘來!不能讓神位曝在青天白日之下!」我姑媽趕緊撐著傘遮了過來。從那時候開始,到上山、到祖父"落土"、然後回家。姑媽的黑傘一直不離我捧著的斗及神位。事後,我好奇的問道士清心仔,為何得用黑傘遮著神主牌? 他神祕的回道:「那是古人傳下的密訓,現在公開講無妨,以前可不行喔! 總歸一句,就是"死不看清國天"。」後來,我跟我父親提起這事,他說他祖父去世時,也聽說過這回事。而且,那時候,長子還得足不觸地的站在曬穀的板子上,一件一件的穿上七層壽衣,然後一併脫下,再為往生者穿上,象徵著"死不踏清國地"。十多年前,我讀了林春地的《河洛語的根及本 -台語千句錄》一書,上述的說法獲得了印證(見文末附錄)。

這件事,讓我深感震撼。原來,早期的移民竟有如此強烈的反清意識。他們居然在先人去世的時候,以如此的方式,將反清的訊息暗傳給下一代。難怪,清國時代,台灣是"三年小反,五年大反"(清吏徐宗幹語)。而1842年三月到十月,英國船長Denham在台灣府獄中期間,就目睹有兩股本島反賊入獄、遭刑,然後...。

Hok-lo 河洛(閩南系台灣人)
取自W.Pickering的"Pioneering in Formosa"
Pickering在台期間:1863-1870年
其實,這種反清的情緒,不只暗藏在殯葬的規矩裡而已。十九世紀中葉,一些眼尖的洋人來到台灣就發現一個不尋常的現象: 那就是在中國大陸,上自達官貴人,下至叫化子,即使戴著帽子,絕大多數人腦後還是拖露著那條豬尾巴辮子。可是在台灣,許多男人(包括部分平埔人),雖然也都依照官府規定,薙髮留辮子,但卻比較喜歡把辮子盤在頭頂,然後用頭巾包覆著。這種把辮子包藏起來的舉止,有人認為是對滿清政權不滿的一種宣洩。

講到滿清統治中國,這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最為荒謬的一頁:

一、他們以10~12萬的兵力入關,居然征服了人口四、五千萬的漢民族。

二、他們在征服的過程,並不是到處安撫人心,而是極盡殘酷之能事。除了有名的”楊州十日”和”嘉定三屠”外,八旗所到之處,亦盡是燒殺擄掠。這種視人命如草芥的暴行,就連當時滿清的盟友 – 荷蘭人也看不下去。荷蘭東印度公司特使Johannes Nieuhof 由廣州上京,他在見聞錄上寫到:

 "在廣州,是明將在毫無抵抗之下,開城投降的。結果清兵一入城還是把能拿走的都拿走,而且大開殺戒,頭一個星期裡,城內能聽到的盡是小孩,女人和老人的哭聲。八十天中一共有八千到十萬人被屠殺。(十萬包括城外附近,是耶穌會傳教士給的數字);在江西,百姓被抓到,能用的就淪為奴隸,不能用的,不論年紀性別,一律予以酷刑然後殺害。另外清兵搜出四千名美貌處女,加以強暴,然後賣給妓院再賺一筆。南昌附近原有個小城市叫 Lingeiven,Nieuhof 經過時,只剩下一座牌坊,其它什麼都沒有了。"

史學家 Arnoldus Montanus在〈荷蘭反攻台灣〉一文中也述及:

"廈門陷落之後,清兵便對當地居民展開屠殺、劫掠."... 明鄭撤離金門後,"清軍對金門大肆劫掠... 清國士兵從地洞中、角落裡拉出一些可憐蟲,有的當場被殺,有的則毫不留情的被拖著走,然後邊拖邊砍,直至斷氣。"

而在這樣的景象之下,所謂的漢人"菁英"卻紛紛投靠滿清,不少人甚至為了"對祖國統一大業做出貢獻",而積極參與屠殺自己的同胞,真是不可思議。

三、滿清入主中國後,頒布"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薙髮令,強迫所有漢人男性(僧道除外) 剃光頭顱的前半及兩側,而在後腦勺留條豬尾辮子,以示對清國的認同和忠誠。這種箝制人民基本自由的惡行,在人類歷史上,可說是絕無僅有。然而,這條滿清的豬尾辮子居然能傳承兩百多年之久! 這是顯示滿人的兇暴? 還是漢人的奴性? 還是兩者皆是呢?!

四、現在全中國的滿人約一千萬,清末時最多也只有兩三百萬。而清初時則不出五六十萬,即使全部移入關內,在茫茫的漢人人海中,不過是滄海之一粟。但,他們不但不怕漢人造反,還訂下許多歧視漢人的政策:
  • 他們將各主要城市的四分之一劃為他們的住區("韃子城"),趕走原住漢人;然後規定漢人不可入內。(後來改成漢人可以在內開店以方便新住民,但入夜前得離開。)
  • 他們當官容易,因為他們有自己的科舉考試,不用與漢人競爭。後來雖然合榜,仍有優惠,錄取率較高(就像國民黨專制時代,為某群人量身訂做的公務員高普考、特考);
  • 他們不論是當官不當官、當兵不當兵,終身不繳稅,且有薪餉可領,說是政府的照顧,其實是漢人百姓在供養(後來政府發不出全餉,那是清末的事了);
  • 清政府還規定滿漢不通婚,後來雖然放寬,仍有列管;
  • 皇帝選后妃,廣大漢人沒資格候選(即使李鴻章的女兒也沒資格;除非是漢軍旗人-即入關前後,滿化的漢人及其後代)。…
光是以上所述,無論如何也難想像,龐大的漢民族怎麼能忍受滿清長達兩百多年的統治?! 如果說少數統治者比多數的被統治者,有較先進的文明,例如英國人之於印度人,或西班牙人之於美洲印加和馬雅人,那尚可理解。但,滿文化顯然不如漢文化,可是,這個極少數且較落後的民族居然可以統治並歧視佔絕大多數的較文明的民族如此之久,這樣的歷史不算荒謬,什麼才算荒謬?!

好多年前,我看過一齣韓劇。劇中一位清廷派來的漢官,對著朝鮮的官員們耀武揚威、頤指氣使,還嘲笑朝鮮君臣,不過是大清帝國的籓屬小民。有位朝鮮大臣,起身反譏道:「我們朝鮮是大清國的保護國沒錯,我們也樂意如此的安排, 因為大清滿族是朝鮮人的遠親,而且保護國終究還是個國家。可是你們漢民族的國家在哪裡呢?你們的皇帝在哪裡呢?你們是亡國之民啊!至於你呢!充其量不過是大清國的奴才而已...」

當一件事情從另一個角度看的時候,真的整個樣子都變了。小時候聽長輩說,以前日本人罵漢人是"清國奴"(チャンコロ),那時聽起來很刺耳,很不服氣。現在年紀大了,書讀了不少了,見聞也多了,反倒覺得日本人這樣罵也不是全無道理。看看自從〈還珠格格〉以來,一齣接一齣的清宮大戲,不仍在歌頌"皇阿瑪"的"聖明仁厚"嗎? 孫文如果知道他的國共黨徒到現在還如此懷念"浩蕩的皇恩",HE WILL TURN IN HIS GRAVE.

後記: 這篇文章是在陳述過去發生的事實及其意義,而不是在"挑撥民族之間的矛盾"。或許有人會以"中華民族"的觀點,而認為此文"政治不正確"。可是讀者須知,在清國時代,並沒有"中華民族"這個概念的存在;清代之前,也沒有。"中華民族"這個名詞是中華民國成立前後才發明的虛擬民族。多民族的融合和新民族的誕生,是要經過長時間的演化的,而不是用政治力就能一蹴可幾。"美利堅合眾國"建國至今已經兩百多年了,可是如果有人倡議"美利堅合眾族",恐怕會令人笑掉大牙。

其實,族群與族群之間,人與人之間如果能彼此尊重,和平相處,這個世界豈不更為美妙? 何必一定要強調"大家都是一家人",然後再說: 「我是大哥,你得聽我的,不聽我就打死你喔!」?


附錄:
林春地老先生著《河洛語的根及本 -台語千句錄》第200頁,1995年出版

7 則留言:

  1. 這編文章寫得太好了

    回覆刪除
    回覆
    1. Z兄對「清國奴」的一詞的解釋及來由,令人有原來如此之嘆!金人原在蒙古人之下當差,也難怪屠城不眨眼!是否台人的殯葬文化,即由原鄉帶來,博學網友潘智仁兄,有獨到見解,可空可參考參考!

      刪除
    2. 謝謝您推介潘先生。我上google找到不少他的著作。我會仔細研讀。

      刪除
  2. 南高雄有這麼深度之在地台灣史研究論述,像版主者,人才難得啊!加油。

    回覆刪除
    回覆
    1. 非常感謝故鄉賢兄您的鼓勵,我會勉力而為。

      刪除
  3. 真的非常用心又流暢的部落格!讓我長知識!讀君部落格.勝讀10年(台灣歷史教科)書啊!謝謝!

    回覆刪除